281
自我反思
在人類的日常溝通中,每一次的對話,無論對象為誰,實際上都是與自我內心的一場對話。我們透過外在的對話體現內在的情緒變化,從而調節自己的情緒並解決內心的困擾。然而,當情緒波動大時,我們常尋找一個能以冷靜、客觀角度對話的對象。這樣的對象並非要提出什麼有意義的話語或理性分析,而是透過冷靜的回覆成為情緒的錨點,協助我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。
依麗莎效應的擬人化
然而,當我們過度將情境、物品、系統擬人化,就會傾向以情緒化及惡意解讀的方式來詮釋這些現象。這種現象符合奧姆剃刀效應的原則:如果可以用更簡單的方式解釋事物,就不必尋求更複雜的解釋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傾向以負面的方式來詮釋對方的行為或表現,這就是因為我們過度地將人類的情感賦予這些非人的對象。因此,我們必須讓這些非人的角色,如系統、物品等,回到其原本的客觀現實,避免擬人化的陷阱,從而可以更清楚地思考。
從品管的角度來看,我們應該強調在問題初現時,不應過度將焦點放在人上,而是應提升到系統層次去思考。如果我們首先將問題歸咎於人,那麼我們可能就會忽視了系統層面的問題。當然,解決了系統問題後,我們還需要考慮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,以及如何管理和改變在這個系統中的人的行為。
面對未來的挑戰,人工智慧可以在很多品質和系統流程中發揮巨大的作用,降低人的情緒問題對系統運作的影響。但是,我們仍然需要面對一個問題,那就是人可能會將人工智慧擬人化,把它當作一個真實的人來對待,進而產生不必要的情緒反應。因此,在引入人工智慧的同時,我們也需要解決這個擬人化的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