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ble of Contents
說寫想教:我的學習力四大步驟
我們從小到大,從初生那一刻接觸外界環境開始就開始我們這輩子的學習之旅。除了小時候學習一些基本生活技巧外,絕大多數的時間都在學校的環境度過。在學校環境中,大家應該都我一樣,從聽課以及閱讀開始。除此之外,學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學習方式,就是透過『考試』強迫大家學習。很多人誤把『考試』這個學習的手段,當作學習的目的。這也是許多人在學校畢業後,拒絕學習的原因之一。但是在這個資訊變遷快速的年代,我們已經不能像我們父輩那樣,依靠學校學習的知識或技術過活一輩子,甚至連過個幾年都已經是不可能的事。因此『終身學習』也是現在資訊世代必要能力。
也因此我們學習能力,不能侷限在我們熟悉的聽課閱讀或者考試。市面上已經有許多書籍或者研究,告訴我們真正能夠達到『學習』一門課程或技術,不僅僅是前端的讀與聽的功夫,更要延伸到後續思考、寫作,甚至到教學相長的程度,才能真正的達到『學習』的程度。
因此我個人將學習拆成四個部分,包含基礎工的『讀與聽』,第二階段的『想與思』,第三個層次的寫與記,最後的『教與導』。孔老夫子曾說『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』,也說過『教學相長』。現在想想,孔老師真的是對學習與教學有獨到的見解。
下面就讓我一個階段一個階段,先整理幾張示意圖,後續幾篇文章我們一個個概念接續著介紹!
輸入與思考
我們學習第一步就是『輸入』,輸入有兩個主要來源:閱讀與聽課。不管是哪一種輸入方式,都是一種把外部資訊內部外的過程。但是單純把資訊從外部搬到我們的記憶中,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得學會。只要當我們把資訊進一步加工,向內建立內部聯繫,向外建立互動,這才算是將資訊知識化,將資訊變成真正可以使用的知識。當我們單純的進行輸入,進行簡單的記憶或被送之後,這些資訊只能算是很簡單的存放在我們的記憶體中,並沒有辦法進行進一步的使用。
從輸入到輸出
當我們把輸入的資訊進行加成形成知識之後,就可以將我們的思想範疇擴大。但是這種知識還是很片段,而且容易流失。因此邊輸入、邊思考之外,我們還需要同時進行記錄。這種記錄也就是我們做的筆記,只是這種筆記除了記錄輸入的內容,更重要的部分是要把我們思考的部分配合輸入的內容,同步進行輸出。
輸出的三步驟
輸出的三步驟做筆記只是輸出的第一個步驟,一般都會與「輸入」與「思考」同時進行。當我們記錄下我的思想之後,資訊才能真正形成比較紮實的知識,並進一步融入我們的知識體系。在該知識點納入我們的知識體系後,我們需要進一步將記錄逐步整理成文章,這個過程也就是一般我的俗稱的「寫作」。寫作本質上就是把我們的思想與記錄進行系統性輸出,倒不一定要進行外部發表,也可以只是自己內部的筆記系統。紀錄與寫作最大的差別,在於知識的系統化程度。通常我們會需要針對記錄進行系統性加工,除了該知識本身之外,進一步將該知識的內外部聯繫擴大,將自己的其他知識體系相互連結。這一個過程也是我們卡片盒筆記的重要過程,透過markdown的連結方式,可以實現這一個步驟。可以參考: 使用PDFpen來閱讀以及註記PDF文件、CQI365: 使用Markdown 格式連結,讓你的卡片盒筆記更高效。最後一個輸出的步驟,也是強化我們學習的大絕招:教導。孔子時代就強調的「教學相長」可是千真萬確的道理,當我們可以進行系統性教學,就表示自己不僅是瞭解的該知識,更是可以靈活運用該知識與技能,甚至有能力運用他解決問題。「教導」與「寫作」有點類似,最重要差異是教導必須要把寫作的內容更進一步,針對教學對象進行優化深化轉化,讓知識可以更輕鬆的傳遞。結論這篇文章主要簡單敘述了我對學習力的架構,從輸入到輸出,從學習到思考到形成系統性輸出。這篇概念性的文章之後,我會進一步針對各步驟我自己的作法與心得,來跟大家分享。